- 文章資訊Article information
- 【知識分享】健身教學、健康觀念
- 【動作優化】穩紮穩打的「好動」秘訣
文章資訊Article information
2019/05/23 肌肉適應 (上):長期改善活動度 (柔軟度)的方法
活動度的定義:指在某個關節或身體部位動作時,「不受限」的範圍
- 口語化來說,不少人都會覺得自己「筋很硬」,這就是活動度較小的反應
- 關節動作有明確的「可動範圍」
- 長時間固定的姿勢,是日常中最可能造成肌肉縮短、限縮活動度的原因
活動度的好壞,與運動的關係
- 當肌肉長度正常、質地富有彈性時,動作輕鬆不受限、運動傷害風險低
- 當肌肉長度縮短,將關節拉得緊緊地,並開始出現緊繃疲勞的感受、姿勢受限,彈力降低會大大增加運動傷害風險
舉一個常見的例子:久坐的人姿勢長時間固定,髖屈肌或臀肌緊張(取決於個人坐姿),骨盆位置漸漸出現前傾或後傾,將會影響到骨盆上(脊柱)與下(大腿骨)的排列位置,進而影響「動作」,或出現腰痠、膝蓋疼痛問題
該怎麼讓肌肉恢復彈性、增加活動度?
- 靜態伸展:將肌肉拉長靜置30秒到一分鐘,搭配呼吸使肌肉逐漸放鬆
→適合非常緊繃的人 - 動態伸展:透過特定動作將肌肉延長,同時促進血液循環,搭配不同時間長度、次數、動作頻率
→適合不算太緊繃、平時有些微疲勞感的人 - 滾筒放鬆:透過外部壓力與放鬆輔具,釋放肌肉張力
→適合筋拉不開、多處活動度受限的人 - 呼吸與核心強化:呼吸可能是影響緊繃的一大原因,透過呼吸與核心模式改善有助於恢復彈性
→適合不了解自己是哪邊受限的人,推薦由專業教練評估
恢復柔軟度之後,如何讓效果延續?
- 處理過後的肌肉,來到新的張力、長度、彈性,讓身體感受新的空間
- 新的空間感覺,需要適應與記憶,因此需要建立本體感覺*
- 本體感覺*系統是身體內建的感覺系統,讓大腦判斷:現在身體在什麼空間、動作、姿勢下的訊號來源
舉例來說:張開雙手閉上眼,將手掌從兩端向中間靠攏直到碰在一起。之所以能夠閉眼做出這個動作,正是因為本體感覺系統感知動作的結果
因此,在新的關節角度下,透過運動訓練,讓肌肉與神經互相連結,創造主動活動能力與身體記憶,最終,達成長期改善活動度的目的!
撰文/編輯 Tobey教練